其他
如何迎接后疫情时代?农工党党员杨爱明这样建议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杨爱明,围绕迎接后疫情时代对城市如何加强常态化应急防疫提出了建议。
01
综合医院应该进行感染隔离病房建设
杨爱明认为,即使不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每年预防控制非预期的流感住院患者出现播散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任务和难题之一:“按要求,在普通病房应该有固定的、具有隔离条件的空间,当出现可疑院内感染、耐药、诊断不明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时候,可以转入到这些空间内进行诊治。但是,很多医院、病房未能按要求配备,或者被挪为他用。”
“现有大多数三甲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不具备应急改造的可行性,传染病专科医院因其数量少、收治能力有限,面对疫情大规模暴发时,公共建筑平时与疫时进行功能转换不畅。而简单地将感染科、传染病楼做大的方式会形成常态下大量空置,造成医疗资源巨大浪费。”全国政协委员高体健也表示。
因此,杨爱明等委员们建议医疗建筑及公共建筑设施要兼顾防疫设计。一是在大型综合医院设计时或改造扩容时,考虑在常规病区之外增设规模适度且具有高院感控制功效的传染病后备诊疗区,在非疫情期间可用作普通病区,在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可迅速转变为功能独立的传染病患者救治区。二是专业传染病救治医院的建设,尽量兼顾常规综合医疗需求,以便在非疫情时期作为当地各类传染病的大型专科综合医院,而在疫情出现时又能快速承担起抗疫综合救治服务。三是制定“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抗疫标准”,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在重大疫情出现时迅速改造成为合乎抗疫要求的方舱医院预留必要的接口和空间。
02
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赋能
没有疫情的时候,社区的家庭医生对居民询问的各种不适症状会进行初步诊断,并给予下一步处理的建议,或在社区就诊,或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这些日常的信息化建设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效果,家庭医生团队可以借助App和回访中心向居民发布新冠肺炎的知识、自我防护策略和隔离政策,签约居民可以通过App和家庭医生交流,也可以直接打电话、微信咨询。这些措施可以让居民充分认识到隔离、居家观察是防控的必要环节,同时也能得到辖区地方政府以及医疗机构的帮助和温暖。
“可以想象,在疫情早期,各主要医院的精干力量都去支援湖北的时候,如果北京暴发了疫情,那么社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一环有多重要。”吴浩深切地感受到,基层需要有即刻响应、迅速推动应急事件科学管理的能力。所以他建议,开展面向基层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识别、上报、防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强化基层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病例规范书写,对患者及家属重要的健康信息,尤其是新近出现的症状或健康问题,绝对不可遗漏,以便在疫情初期能够尽快识别很可能已经出现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础。